构建智能制造 "数字孪生基础设施",破解工业机器人 "连接焦虑"。
2025年6月18日——全球无线通信技术创新企业得翼通信与制造业具身机器人领军企业墨影科技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聚焦工业制造领域机器人集群通信与协同场景,联合开发基于 RPU(Radio Processing Unit)射频增强处理器的算力通信模组。这一合作以“用数字造射频”的突破性技术路径,为智能制造提供“高速、稳定、低延时”的底层通信解决方案,推动具身机器人产业实现从“单机智能”向“多机协同”的跨越式演进。
千亿市场攻坚:
破解工业机器人 "连接焦虑"
随着全球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加速,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 3200亿美元,搭载 5G/Wi-Fi功能的智能机器人渗透率预计达到65%。然而传统工业场景中无线通信方案面临多重挑战:
信号覆盖不足:金属结构导致的信号衰减,无线连接切换引发终端断联频发。
多频干扰严重:密集环境下,信号带外干扰造成数据丢包率超15%。
算力时延瓶颈:15ms以上的通信时延难以满足精密控制需求长红配资,从单体到多机协同的算力接入时延瓶颈有待突破。
墨影科技创始人兼CEO杨一鸣博士表示:“在工业机器人规模化部署突破500台量级的背景下,通信系统的稳定性与集群协同效能已成为智能制造产线良品率及生产效率的核心决定性因素。当前,传统无线通信技术在覆盖范围、算力接入及抗干扰性能等方面面临显著瓶颈,亟需通过跨行业协同创新,实现工业场景下机器人本体与多机系统的通信架构、AI算力及硬件体系深度融合,从而突破现有技术桎梏,赋能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RPU 技术颠覆性突破:
重新定义工业通信新坐标
得翼通信自主研发的RPU射频增强处理器,通过 AI 驱动的数字预失真DPD(Digital Pre- Distortion)算法与硬件加速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无线通信射频性能的指数级提升。得翼通信创始人兼 CEO 王子明博士强调:“在移动AI时代,连接的意义不只是数据传输,也是算力和控制信息的传递,这对于全行业而言都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我们的目标是为机器人装上基于RPU的智能加速引擎,让设备在复杂工业环境中,尤其是短距无线通信场景实现算力随需而致,使能机械臂像人一样自如感知和行动。”
超广覆盖:单模组支持1200㎡超广域无缝覆盖,较传统方案覆盖面积提升12倍,消除工业场景信号盲区。
强抗干扰:通过RPU实现功放非线性失真的实时动态补偿不仅增强了覆盖,还显著抑制了带外干扰达-48dBc,在多设备、高密组网环境中仍能保持 99.92%的稳定连接,确保200台以上机器人协同作业时数据传输零冲突。
外挂算力:为工业机器人增加算力通信模组,犹如外挂 "算力大脑",有效降低机器人本体的算力功耗和成本,为机器人集群协同提供了高效可靠的通信底座。
深度共创生态:
构建智能制造 "数字孪生基础设施"
根据双方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升级展开多维度技术攻坚:
开发算力通信模组: 聚焦5G+Wi-Fi双模通信模组在金属车间、多层厂房等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多机应用,联合开发智能的算力通信模组;
构建混合算力网络:构建“集中AI算力池 + 终端内嵌RPU”的混合算力网络,通过分布式任务调度算法,将机器人单体AI推理功耗降低60%,同时实现50台以上机器人的协同控制;
制定通用API接口:通过开放式 API接口实现跨品牌机器人的即插即用,助力墨影“白盒化”机器人系统在3C电子、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实现跨厂区无缝协同与数字孪生应用部署。
自2019年得翼通信创新性提出“用数字造射频”的RPU技术路径以来,已经实现在算法、芯片和模组方面的技术研发,并在 5G/Wi-Fi等领域规模量产。此次面向机器人行业和头部企业开展合作是 RPU 这项数控射频技术的又一次扩圈。墨影科技凭借独创的“白盒化”具身机器人操作系统实现了跨场景快速适配,2024年出货量同比增长300%。双方此次联合将 RPU技术引入机器人集群的深度协同创新,预计产线效率将提升100%,不仅加速具身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推动具身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场景向“群体智能”迈进,还将持续为全球制造业智能化升级贡献中国智慧。
得翼通信成立于2019年,开创性研发出全球领先的RPU (Radio Processing Unit)数字射频增强芯片和解决方案。采用先进的AI架构,搭载数模混合预失真算法 HPD(Hybrid Pre-Distortion),显著改善功放线性度,提高发射功率和系统效率。可广泛应用于5G基站、无人机、Wi-Fi、机器人、集群通信和卫星互联网等无线通信系统。
墨影科技是全球领先的工业具身智能底座系统提供商长红配资,为3C &汽车精密加工、半导体及生物医疗等离散制造加工场景,打造柔性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创始团队于2013年开始工业具身智能底座系统开发,在SLAM自主导航、复杂设备的一体化控制、多机调度系统、高维度复杂环境机械臂运动规划、双臂协同人机共融、柔性智能制造等核心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众和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