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勉九融配资端,明朝前中期杰出的官员,生于江西吉安安福。他从小便刻苦好学,尤以寒冬之际,依然不畏严寒地钻研书籍。他常常将双脚包裹在棉被里,塞进一个桶中,继续一丝不苟地读书。正如古人所说“天道酬勤”,李时勉的努力终于在永乐二年得到了回报,他考中了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进入了文渊阁深造,同时参与了《太祖实录》的修编工作。随着工作逐渐深入,他被任命为刑部主事,继续协助完成《太祖实录》的修订工作。任务完成后,李时勉被升任为翰林侍读,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
李时勉性格刚正不阿,始终心系国家大事,不畏权势。永乐十九年,北京新建的三大殿遭遇雷击,引发大火,殿宇尽毁。根据惯例,天灾往往被视为政治失误的警示,朱棣决定下诏征求直言,反思自己治下的过错。李时勉趁机上奏,提出了“时务十五事”。当时,朱棣已决定将都城迁往北京,正在招募外地百姓迁移至此。而李时勉却在奏章中指出,营建北京的举措并不适宜,这无疑与朱棣的决定背道而驰。尽管如此,朱棣依然认真地看完了李时勉的建议,并且虽然数度气愤到将奏章掷地,但又忍不住将其捡起,最终采纳了李时勉在其他事务上的有益意见。
展开剩余71%然而,李时勉的直言不讳让他惹来了祸端。不久后,李时勉因被诬陷而入狱,直到一年后,阁臣杨荣的力荐才使他恢复了职务。洪熙元年,李时勉因上书提出不同见解,再次与仁宗皇帝朱高炽发生冲突。朱高炽因愤怒将他召至便殿,严厉训斥,李时勉据理力争,毫不妥协。朱高炽愈发气愤,命武士用金瓜击打李时勉,重伤了他的三根肋骨,差点丧命。第二天,李时勉被贬为交址道御史,每天被迫审查一件狱案并上交议政报告。即便如此,李时勉依然不改其刚直之性格,屡次上奏九融配资端,继续与皇帝作对,最终被投入锦衣卫监狱,再度面临生死边缘。
在锦衣卫监禁期间,李时勉的旧部中的一位锦衣卫千户,暗中施援。恰逢巡察的他悄悄召来医生,利用海外进口的血竭药为李时勉疗伤,才得以将李时勉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不久之后,朱高炽的病情加重,临终时,他对身旁的户部尚书夏原吉愤怒地说:“李时勉在朝中侮辱我”,情绪激动,最终因愤怒过度而死。李时勉因此躲过了这一劫,虽然他因上奏言辞触怒了朱高炽,但他所言并无恶意,纯粹是忠心为国。
宣宗朱瞻基继位一年后,有人将李时勉与朱高炽关系紧张并最终导致后者病死的事告诉了皇帝。朱瞻基闻讯大怒,立即命人将李时勉押至宫中,亲自审问。面对皇帝的怒斥,李时勉依旧保持冷静,低头答道:“臣当时只是忠言逆耳,劝先帝在居丧期间不宜亲近嫔妃。”听到此话,朱瞻基脸色略微缓和,李时勉进一步解释奏章中的其他内容,皆为一些十分普通的政务建议。朱瞻基最终消解怒气,不仅对李时勉表示赞赏,称其忠诚,更为他恢复了侍读的官职。
宣德五年,李时勉被提拔为侍读学士。一次,朱瞻基亲临史馆,偶然撒下一把金钱,众多学子忍不住弯腰去捡,唯有李时勉岿然不动,笔直站立。朱瞻基见此深感欣慰,特地奖励了他一笔额外的金钱。正统三年,李时勉因参与修成《宣宗实录》而被提拔为学士,并掌管院务兼经筵官职。三年后,李时勉又升任祭酒,权势日盛。终于,到了正统十二年,李时勉正式退休,三千余名朝臣及国子监学生前来都门外送行,场面盛大,礼数齐备。
然而,土木堡之变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李时勉虽身处家乡,却为此心急如焚,悲恸不已。他特地派遣孙子李骥到朝廷上书九融配资端,提出建议,要求选将练兵,提拔贤能,远离小人。此时,刚继位的代宗皇帝朱祁钰颁旨对李时勉表示褒奖。然而,李时勉年事已高,病重不治,最终于同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发布于:天津市众和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