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金朝君主完颜晟(金太宗)正式发布诏书,宣布对曾经的“盟友”宋朝发动战争。此举标志着金宋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盛康优配,战争的序幕由此拉开。
金军单方面宣布开战后,骑兵迅速穿越云中地区(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接着如猛虎下山般攻入大同。令人震惊的是,驻守在山西和河北一带的宋军地方部队,主要由厢军和乡兵组成,竟接连发生倒戈现象,几乎未经过激烈抵抗就选择投降,显示出宋军在当地的士气极为低落。
面对金军铁骑的凶猛进攻,不仅是地方的杂牌军纷纷叛变或溃散,连国家正规军——被誉为精锐的禁军和亲军,也无心奋战,许多部队成规模地崩溃溃败,甚至出现一哄而散的惨状,导致宋军整体防御体系岌岌可危。
展开剩余84%金军进入宋境后采取两路夹击策略:西路军重点攻击陕西守将吴玠的部队,成功攻占了宋朝的西京洛阳;东路军则以宋将郭药师率领的燕地戍军为攻击目标,最终战略意图是直逼宋都汴京(即开封),企图活捉宋徽宗赵佶,达到彻底击溃宋朝的目的。
令东路金军将领始料未及的是,守卫燕京地区的宋军名将郭药师(契丹族)仅象征性地抵抗了一段时间,便率领麾下约7万精兵主动弃械投降。他还带领数百名地方官员和军队将领一同归降,使金军几乎未费一兵一卒便收获大量粮草、军械和战马,令金军士气大振,欣喜若狂。
紧接着,燕赵地区的各州县纷纷响应,望风而降,中原门户大开,金军乘胜直取。凭借郭药师的引路,金军兵锋直插中原腹地,迅速占领了大片战略要地盛康优配,形成对北宋核心地带的严重威胁。
靖康之难之后,北宋正式灭亡。此次金军大规模南侵成功实现了灭宋目标,他们押解退居二线的“太上皇”徽宗赵佶与新任皇帝钦宗赵桓,以及皇后妃嫔、皇族公子、文武大臣和百工艺伎共计14000余人北返。北宋两百多年积累的金银财宝、珍贵典籍、鼎彝重器等国之重宝被一洗而空,大量民间财富亦被劫掠,曾经繁华的京城被战火摧毁,昔日盛世烟消云散。
金军分批北撤期间,发生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事件:宋朝重臣杜充公开背叛宋朝投降金人。杜充曾为大宋丞相,手握重兵,多次率军与金军交战,还是名将岳飞的上级。他是南宋时期身份最高、声望最盛的叛徒。
杜充叛变的具体原因历来有诸多争议,此处不详述。然而,他的无能、残暴和投敌行为直接导致了宋军长江防线的全面崩溃,对军心士气造成巨大打击,并形成极为恶劣的示范效应,使得之后许多军政要员纷纷变节,极大削弱了宋军抗金的整体战斗力。
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八月初八,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刘光世麾下统帅郦琼、王世忠等人发动兵变,残杀监军吕祉,率领全军4万兵力及14万淮西百姓投降金人扶植的傀儡政权伪齐,此事件史称“淮西兵变”。
刘光世退隐军界后,宋高宗赵构曾打算将“刘家军”四万兵马交由岳飞统辖,但因枢密使张浚强烈反对而作罢。随后朝廷任命王德为都统制,统领该军,郦琼为副统制,兵部尚书吕祉为节制军队的监军。以现代军事术语来说,吕祉是总司令兼监军,掌握绝对权力;王德和郦琼分别是第一和第二副司令,负责部队日常训练和作战。
吕祉虽握有军权,却是纸上谈兵的文官,毫无实战经验。他奉行宋朝“偃武修文”政策,傲慢无礼地对待诸将,以权压人,不懂训练士兵、激励军心,治理军队一窍不通。虽然手握“尚方宝剑”,但实际上毫无军事能力,武将们表面尊敬他,心中却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郦琼、王世忠等刘光世旧部抱团对抗吕祉、王德,煽动将士反抗。吕祉无法镇压,秘密上奏朝廷称军中不稳,哗变在即,建议派近卫亲军镇压。谁料他的密奏被心腹泄露给郦琼。8月8日,郦琼率先发难,生擒吕祉并斩首示众,随后带领4万兵力集体哗变,投降金人扶植的伪齐政权。
史料记载,南宋当时总兵力约40万,郦琼一举拉走四万军队,相当于全国军队总数的十分之一,成建制地叛变,造成赵构和南宋政权极大震动和影响。
郭药师、杜充、郦琼等人相继投敌的情形,与数百年后日本侵华时期汉奸的表现惊人相似。纵观两宋史,尤其是南宋史,这类背叛事件屡见不鲜。国人习惯将他们归结为“汉奸”,认为是个人品德败坏所致,但至今尚无人从深层次角度探讨其根源,亦未从文化和制度层面深入剖析为何中国历史关键时刻总频繁涌现此类叛徒。
后来,岳飞耗费巨大心力与代价,与伪楚、伪齐部队激烈作战。令人生痛的是,许多凶残敌人竟是昔日的“战友”,足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插图源自网络盛康优配
发布于:天津市众和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